[返回]

唐朝的科举考试制度

[搜索] [菜单]

唐朝的科举考试制度

2024年11月24日 03:40

1个回答

唐朝的科举考试制度主要分为九品中正制和进士科举制度两个阶段。 九品中正制由唐太宗时期实行,是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里程碑。它将官员分为九品,每品分正、从两级,正品之上还有三补(补官人数不超过正官一半)。此制度规定了官员品级,晋升条件取决于品级,各品级有任职年限规定,需按顺序晋升,避免过度晋升和权力滥用。同时规定了官员选拔程序,每个品级设有特定考试内容,由太常寺、太学、国子监等机构共同参与考试、评定和选拔官员,通过对官员品德、学识、能力等方面评定确定品级和职务,使选拔程序更规范化、科学化,减少门第和贵族招揽弊端,利于选拔有才干能力的官员。 进士科举制度是九品中正制的补充完善。唐朝设立明经、明法、明史等考试考察士人经学、法律、历史知识,每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合格者可被授予进士头衔成为高级官员。进士科举制度核心为科举考试,其中进士科最为重要,通过该科选拔可成为掌握重要政治权力的高级官员。其考试内容难度极高,要求考生具备广泛知识和出色表达能力,选拔标准严格,只有极少数考生能通过。进士科每三年举行一次,由吏部主持,参加人数一般在二千人左右,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史传、策论等,分为殿试、会试和礼部试三个阶段,考试时间长达半年之久。殿试时考生要在皇帝面前答“策问”;会试在省城内举行,考经义、史传;礼部试在京城进行,考策论和礼仪知识,通过礼部试者成为进士并被授予官职。 此外,唐朝科举还有制举和常举之分,常举里有50多个科目,较有名的是明经科和进士科,明经科比进士科容易,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还有“公荐”制度,即由政府或地方官员推荐考生,被推荐者无需参加乡试,直接参加省试或殿试,这一制度旨在选拔人才、照顾条件较好的考生,对唐朝社会在人才选拔范围、阶级矛盾缓解以及文化促进等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等待电视剧的同时,也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来阅读《大奉打更人》经典原著了!

提到的作品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