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死亡诗社专业影评1000字

[搜索] [菜单]

死亡诗社专业影评1000字

2024年12月20日 06:42

1个回答

《〈死亡诗社〉: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与人性的探索》 《死亡诗社》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电影,它以1959年美国的一所中学为背景,展现了传统教育与学生内心追求之间的激烈碰撞。 影片中的英文老师约翰·基廷,以其独特的教学方法成为了影片的核心推动者。他不像传统教师那样,仅仅让学生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字面内容,而是在第一堂课就让学生撕掉诗歌讲义,引导他们用心去体会诗歌。这种方式打破了常规教育的束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他的影响下,那些出身富裕、未来被家庭规划好的学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反映出教育的本质不应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是培养学生为人处世、探索人生以及体会艺术文学之美的能力。 电影中的学生们是一群充满活力与梦想的少年。以Neil和Todd为例,Neil是标准的好学生,学业优异、顺从父母,但他内心有着对表演的热爱。基廷老师的出现让他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他重新组织“死亡诗社”,背着父亲去演话剧,然而父亲的强势主导着他的躯体,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最终使他选择自杀。这一悲剧揭示了在传统家庭期望与个人理想之间,年轻人可能面临的巨大压力。而Todd则相对幸运,他从内向、压抑逐渐走向觉醒。Neil鼓励他扔掉生日的文具盒,基廷老师也看出他的恐惧并帮助他释放压抑的情感,在Neil死后,Todd开始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明白了自由的意义。 “死亡诗社”这一组织象征着一种理想,是对传统呆板教育和庸常人生的反抗。诗社成员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以反思生的意义,站在课桌上以新视角俯瞰世界,违抗校方禁令在校外山洞探讨诗歌和人生。这种行为体现了学生们对自由、对自我探索的强烈渴望。然而,他们的行为却与学校的守旧风格格格不入。学校以高升学率闻名,不容许学生有自己的声音,禁止张扬个性,学生在这里仿佛是被加工的产品。校方将Neil的自杀归咎于基廷老师,并将其开除,这一情节凸显了传统教育体系对创新教育的抵制。 从心理学角度看,影片中的少年们在追求超我(父母期望的样子)的过程中,忽视了自我(内心真实的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在名利财富与自我理想之间难以抉择。电影通过这些少年的经历,呼吁人们重视内心真实的情感和自我。它不仅仅是关于教育,更是关于人性、关于成长的故事。它让观众看到,在传统与创新、现实与浪漫、老人与新人的较量中,年轻人在寻找自己声音的道路上充满坎坷。《死亡诗社》用深刻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形象,促使观众思考教育的意义、家庭的期望以及个人的理想追求,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佳作。

提到的作品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