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死亡诗社影评及观后感

[搜索] [菜单]

死亡诗社影评及观后感

2024年12月20日 06:00

1个回答

《死亡诗社》是一部以教育为主题的电影,引发了诸多关于教育、理想与现实、自我觉醒等方面的深刻思考,以下是从不同角度对这部电影的影评及观后感: **一、教育理念层面** 电影中的基廷老师采用了独特且富有启发性的教育方式。与传统的、古板的教育方式形成鲜明对比,他以自身为引导,向学生传输浪漫、自由、不受书本和世俗束缚的思想。例如,他开学的第一课,带领学生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以此来让学生反思生的意义,这种方式突破了常规的教育开场,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被引导去思考生命的本质等深刻问题。 他还在课堂上做出了许多反传统的教学行为。如带领同学们撕扯书本里的目录及现实主义诗歌的页面,因为他认为现实主义过早封杀了学生的思维,而浪漫主义诗歌能打开学生幼小的心灵。他还让同学们站在讲台上,让他们体会站在不同高度会以不同眼光看待事物,并且鼓励学生以自己舒适自由的方式走路,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这是在引导学生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不是遵循既定的刻板模式。 然而,这种教育方式在学校古板的高层那里却得不到理解,他们更倾向于传统、纪律、荣誉、卓越这种传统教育理念下的模式。这种对比凸显了影片对于不同教育理念的探讨,也引发观众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能启发学生内心、挖掘学生潜力的教育。 **二、人物塑造与成长层面** 1. **尼尔** - 尼尔是学校里的优秀学生,但他的人生被父亲严格规划。他的父亲希望他考上好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外科医生,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尼尔在这样的规划下看似顺从,但他内心其实有着对表演的热爱和渴望。 - 在基廷老师的影响下,他重新找到了自我,重新组织了“死亡诗社”,背着父亲去演话剧。但他父亲坚决反对他的表演梦想,强行将他带离剧场。这使得尼尔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冲突,他无法忍受这样没有灵魂的被安排的人生,最终选择自杀。尼尔的故事是一个悲剧,他的成长和毁灭反映了在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下,个体追求自我价值时可能遭遇的绝境。 2. **托德** - 托德是一个相对内向、压抑自己情感的学生。一开始他充满恐惧,但在基廷老师和尼尔的帮助下开始发生转变。基廷老师在英文课上看出他的恐惧并让他大声喊叫以释放压抑的情感,尼尔鼓励他扔掉生日的文具盒。 - 在尼尔死后,托德真正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他开始明白自由的意义,当基廷老师被辞退时,他第一个在校长面前站到桌子上,这一行为表明他彻底地觉醒,他不再被恐惧和压抑所束缚,真正地走向了自我成长的道路。 **三、影片主题层面** 1.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影片中尼尔的故事深刻地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的理想是表演,是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但现实是父亲为他规划好的人生道路,是社会对于成功(如考上哈佛、成为医生等)的既定定义。这种冲突最终以悲剧收场,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当理想被现实无情碾压时,个体的无力感。 - 同时,基廷老师所代表的理想教育理念在学校现实的古板教育体系下也遭遇挫败,他最终被辞退,这也反映了理想与现实在教育领域的碰撞。 2. **自我觉醒与成长** - 尽管有尼尔的悲剧,但影片也展现了自我觉醒的力量。托德的转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从一个压抑、迷茫的学生,逐渐成长为一个敢于反抗、敢于追求内心自由的人。这种自我觉醒的过程是痛苦的,尤其是在失去了尼尔这样的朋友和基廷老师之后,但它也展示了个体在经历磨难后走向成熟的可能性。 3.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反思** - 影片中学校所代表的传统教育强调传统、纪律、荣誉、卓越,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看似优秀,但很多却像尼尔一样内心压抑,缺乏真正的自我。而基廷老师的教育方式虽然受到学生欢迎并且能够真正启发学生的内心,但却不被学校高层接受。这引发了对传统教育的批判,让观众思考传统教育是否过于注重外在的规范和成就,而忽略了学生内心的需求和个性的发展。 总的来说,《死亡诗社》是一部极具深度和感染力的电影,它通过精彩的故事、生动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主题探讨,让观众在观看后对教育、人生、自我等诸多方面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提到的作品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