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爵位高低排序的由来

[搜索] [菜单]

爵位高低排序的由来

2024年12月09日 08:14

1个回答

在中国,西周时期爵位分为六等,依次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附庸爵,这种排序与当时的政治地位、封地大小以及与天子关系的亲疏等因素有关。例如公爵地位最高,多为周公、召公等天子身边的重臣老臣或者是天子的直系长辈亲属,较大诸侯国国君多为公爵;侯爵次之,多为大功臣外戚或者是直系有点远的关系,较小诸侯国国君一般为侯爵;伯爵再次之,为一些小国君主或辅佐天子的长者;子爵多为与姬姓疏远的诸侯国国君;男爵仅有许国国君为代表。 西方爵位制度与中国古代爵位制度有相似之处。有观点认为西方爵位制度是16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大量翻译华夏典籍,如《春秋》《礼记》等,1711年西方传教士卫方济首次创造西方爵位词语,翻译了中国的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将相关名词翻译成拉丁字母,套用于欧洲制度上,所以在爵位高低排序上与中国古代相似,其排序为公爵(Duke)、侯爵(Marquis或Marquess)、伯爵(Earl)、子爵(Viscount)和男爵(Baron)5个等级。 秦朝商鞅变法后实行二十等爵制,从最低的公士到最高的彻侯,这一制度更多是基于军功来确定爵位高低,秦国士兵在战场上斩杀特定的“甲士”或达成团队军功目标才能晋升,其爵位排序是为了激励士兵作战、打破传统世禄世卿制而设定的。不同朝代的爵位制度都随着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等需求而不断演变,爵位高低排序也相应发生变化。 点击下方链接阅读《子爵小姐疯起来谁都咬》漫画

提到的作品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