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反抗绝望

[搜索] [菜单]

反抗绝望

2024年11月14日 17:29

1个回答

“反抗绝望”是鲁迅的一种人生哲学。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看,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黑暗、经济积贫积弱、文化脱节、国民麻木,封建思想毒害严重,还有卖国贼投降帝国主义等现象,这是一个充满黑暗与绝望的环境。 在鲁迅的作品中多有体现,如《野草》中的《过客》,过客明知前面是坟地也要向前走,他否定过去、未来,将回忆与希冀融入现实生命历程,因为他深知回头也没有好去处,到处是名目、地主、驱逐和牢笼等,这体现了在绝望中反抗的精神;《秋夜》里那株枣树,受尽天空压迫,虽不知春天何时到来,但依然用枝干直刺天空,没有妥协,这也是反抗绝望。 从鲁迅本人的思想来看,他对传统文化旧体制的黑暗有深刻洞察,对西方文明所谓现代性也存在质疑,这双重的因素使他处于一种绝望的认知中,但他却选择反抗这种绝望,他不寄希望于未来,也不沉湎于过去,而是在悲凉绝望中重新认识生命,在灵魂深处直面死亡后得出反抗整个生命过程、把握当下的结论。 鲁迅关注个体的觉悟,他把个人的觉悟作为社会变革的标志,而“反抗绝望”这种个人层面的觉悟与社会出路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以笔为矛,像战士一样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其抗争精神尽管在作品中存在过矛盾、消极的情况,但总体上主导思想倾向是积极地战斗、讽刺和批判,这种“反抗绝望”的精神至今仍然可以成为人们重建精神力量的根源。

提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