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关于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文章

[搜索] [菜单]

关于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文章

2024年11月13日 11:22

1个回答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一理念在诸多方面有所体现。 从文化内涵角度看,《道德经》中提及此概念,表明万事万物具有相对性与辩证性,智与愚、巧与拙看似对立实则相互转化依存,真正的智慧包含着某种“愚”的表象。例如明代吕坤《呻吟语》所说,愚蠢之人被人讥笑,聪明人被人怀疑,既聪明又看似愚笨才是真正大智者。历史上如老子提到“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道德高尚之人常表现出求教姿态,看似愚笨。苏轼对欧阳修“大智如愚”的评价也体现了对内在品德修养的看重。 从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而言,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构建的思维知识结构存在鸿沟。以孔孟儒家为例,受现代教育者多认为其是教人关系学的学问,且略显迂腐;对于佛道宗教,人们常将其视为个人信仰而与他人区别开来。但像禅宗这样的传统文化成果,其中某些理念如“四宾主”等在现代社会的官商领域可能被误用,而其原本目的是接引学人开悟开眼,这也体现出类似“大智若愚”的道理,即有些智慧不能被滥用。 在为人处世方面,大智若愚之人以退为进,不会将任何人、事视为敌人,秉持“凡事发生必将有利于我”的信念,即使遭遇撞击也不硬碰硬,而是退后俯身借力修行自己,内心具备圆融通达的能量。 在文章写作方面,真正的文章高手懂得化大道理于浅显话语之中,正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所表达的。有些作者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清晰问题晦涩化,用专业术语和生造词汇组织文章,使读者如坠云里雾里,这并非有文化的体现,反而显示出黔驴技穷。而真正好的文章应该深入浅出,切中肯綮。

提到的作品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