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死亡的语言表达方式

[搜索] [菜单]

死亡的语言表达方式

2024年11月11日 17:35

1个回答

在不同的文化、语境、社会地位、年龄、死因等情况下,死亡有着多种语言表达方式。 从社会地位看,古代天子死为“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卒”,士死为“不禄”,庶人死为“死”;清代皇室成员中皇帝、皇后等身故称“崩”,王、公、侯、伯等世爵之死称为“薨”。 从年龄角度,未成年而死谓之“殇”,老年死亡谓之“寿终”。 按死因区分,为某事舍命谓之“殉”,战争中死于阵地谓之“阵亡”,死于外地谓之“客死”,死于非命谓之“凶死”等。 民间有许多婉语,如“辞世”“过世”“去世”“逝世”“作古”“千古”“已故”等。还有表示死亡的褒义词,如“捐躯”“牺牲”“殉国”“殉职”“就义”“永眠”“长眠”“大去”“驾鹤归西”“归于极乐”等;中性词如“病故”“过去”“亡故”“归天”“撒手人寰”等;贬义的说法如“挂了”“断气”“数尽”“完蛋”“蹬腿”“翘辫子”“嗝儿屁”“见阎王”“下地狱”“一命呜呼”“灰飞烟灭”“命丧黄泉”等。 在粤语中也有独特表述,如“冬瓜豆腐”“拉柴”“香咗”等。此外,从情感和对逝者贡献角度,亲近或尊敬的人去世可用“享年”,描述比较平淡或不带有感情色彩可用“终年”。在不同年龄段去世也有不同表述,如20 - 29岁为存年,30 - 39岁为得年,40 - 49岁为酉年,50 - 59岁为终年,60 - 69岁为享年,70 - 79岁为寿年,80 - 99岁为高年;100岁为期颐。

提到的作品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