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古代中国的爵位制度

[搜索] [菜单]

古代中国的爵位制度

2024年12月08日 17:05

1个回答

中国古代的爵位制度是君主为巩固统治地位、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而实行的封建等级制度。 爵位是帝王对亲族、功臣或外戚授予的称号,是社会地位和物质利益的标志,有些爵位可世袭,受爵者通常可得到食邑或财富。 其起源尚无定论,传统认为起源于夏代,但被否定,也有商代起源的观点,商代的分封情况较为复杂,受封者多种类型且侯与男无严格区分和等级差别,西周时公、侯、伯、子、男是国君通称而非爵禄,到战国时期五等爵制才完备。 不同朝代爵位制度有所不同: 1. 商、周时期,封爵与分封诸侯相关,爵称也是官称。 2. 春秋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改变按血缘关系封爵的做法,主要依据对国家的贡献与功劳大小授予爵位。 3. 秦国商鞅变法后建立二十等爵制(从高到低依次为彻侯、关内侯、大庶长、驷车庶长、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长、左庶长、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裹、上造、公士)以赏功劳(主要为军功)。 4. 秦朝爵位晋升有军功拜爵、纳粟拜爵、捕盗授爵、积劳得爵、特定赐爵等途径。 5. 西汉以后,皇族封爵与功臣封爵并存,一直延续到清代。秦以前君主称王,封爵最高一等为公;秦始皇称帝后,西汉起最高封爵为王(只封皇子);西晋后,皇族与功臣封爵名称合并,最高一级的王、亲王只封皇族。 各朝代爵位等级设置也有差异: 1. 先秦有王、公、侯、伯、子、男。 2. 秦汉除上述二十等爵制外,还有公士、上造等不同爵位。 3. 曹魏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等。两晋南朝共十八级,到陈朝增郡王爵、藩王爵。 4. 北朝北魏有王、开国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 5. 隋朝有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隋炀帝时留王、公、侯三等爵。 6. 唐宋朝基本相同,分亲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郡侯、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 7. 元封爵为八等,包括王(正一品)、郡王(从一品)、国公(正二品)、郡公(从二品)、郡侯(有正从三品之别)、郡伯(有正从四品之别)、县子(正五品)、县男(从五品)。 8. 明朝宗室爵位有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宗室女性也有相应爵位,异姓爵位为公、侯、伯三等。 9. 清朝爵位分宗室、功臣两种,宗室爵有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等。 点击下方链接阅读《子爵小姐疯起来谁都咬》漫画

提到的作品

相关问答